| 序号  | 姓名  | 单位  | 题目  | 
            
              | 1 | 李景虹  | 清华大学  | 单分子分析化学  | 
            
              | 2 | 樊春海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  | 一种“非典型”的个人科研体验  | 
            
              | 3 | 张树荣  |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高可靠性蛋白质组定性与定量方法研究  | 
            
              | 4 | 罗正鸿  | 上海交通大学  | 多尺度反应器工程:从化工传递模型到工业应用  | 
            
              | 5 | 杨华艳  |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atomic metal nanoclusters    controlled by ligands | 
            
              | 6 | 刘珏文  | 加拿大滑铁卢大学  | Interfacing DNA with    metal ions, metal oxides, and metal nanoparticles | 
            
              | 7 | 李新忠  |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 Alzheimer,s disease and its    challenge to bioinformatics | 
            
              | 8 | 潘根华  | 英国普利茅斯大学  | Graphene Biosensors for    Detection of Disease Biomarkers | 
            
              | 9 | 俞书宏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组装及应用  | 
            
              | 10 | 卫 伟  | 美国弗罗里达大学  | Plasmon-Driven    Anisotropic Growth of Gold Nanoprisms: Cooperative Action of Surfactants with    Light | 
            
              | 11 | 马会民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 光学探针与成像分析  | 
            
              | 12 | 霍峰蔚  | 南京工业大学  | Metal-Organic    Framework NanoComposite Materials | 
            
              | 13 | Juyoung Yoon |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  | Recent    Progress on Fluorescent Probes | 
            
              | 14 | 夏兴华  | 南京大学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增强的光谱电化学分析方法  | 
            
              | 15 | 施章杰  | 复旦大学  | New Strategies    toward C-C Fromation from Two Different C-OBonds | 
            
              | 16 | 范仁华  | 复旦大学  | 不破不立,破而后立:去芳构化策略在芳香化合物合成中的运用  | 
            
              | 17 | 雷爱文  | 武汉大学  | Oxidation-Induced    C-H Activation and Oxidative Cross-Coupling | 
            
              | 18 | 神户宣明  | 日本国立大阪大学  | Transition    Metal Catalyzed C-C Bond Formation on sp3-Carbons | 
            
              | 19 | 颜颢  | 亚利桑那州立大学  | Designer DNA    Architectures for Programmable Self-assembly | 
            
              | 20 | 柯勇刚  | 佐治亚理工学院/埃默里大学  | DNA nanostructures and nanoparticle self-assembly | 
            
              | 21 | 钟文婉  | 加利福尼亚大学  | Protein Post    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 Analysis Enabled by Supramolecular Receptors | 
            
              | 22 | 李 峰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碳基电化学储能材料及器件  | 
            
              | 23 | 刘 明  |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 集成电路发展现状、挑战与机遇  | 
            
              | 24 | 戴志晖  | 南京师范大学  | 基于表界面构效调控的高灵敏分析方法研究  | 
            
              | 25 | 田阳  | 华东师范大学  | 氧化应激的分析化学研究新进展  | 
            
              | 26 | 陈小元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 Cancer Theranostics | 
            
              | 27 | 王  铁  | 中国科学院活体分析化学重点实验室  | 基于分子自组装的分析化学应用 | 
            
              | 28 | 江雷  |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Smart    Interfacial Materials from Super-Wettability to Binary Cooperative    Complementary Systems | 
            
              | 29 | 刘忠范  | 北京大学  | CVD Graphene:    Scalable Growth & Killer Applications | 
            
              | 30  | Gilles    Lemercier | 法国 Reims Champagne-Ardenne    University | Photophysical properties    of 5-substituted-1,10-phenanthroline ligand and related Ru(II) complexes –    potential applications in two-photon excited photodynamic therapy (2PE-PDT) | 
            
              | 31  | 徐春明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 复合离子液体催化碳四烷基化反应绿色过程 | 
            
              | 32 | 朱为宏 | 华东理工大学 | 有机功能染料 | 
            
              | 33 | 李杲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金原子簇催化 | 
            
              | 34 | Chengzhi Cai | University of Houston | Formation of non-pathogenic biofilms against colonization by pathogens | 
            
              | 35 | 汪寅生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 Mass Spectrometry for Assessing the Occurrence, Repair and Bi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DNA Damag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