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基地

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基地 >> 创先争优专题 >> 正文

病榻上的“承诺”——记化学化工学院蔡炳新教授

通讯员:  发布时间:2010-09-26  浏览量:

病榻上的“承诺”

——记化学化工学院蔡炳新教授

1、刻苦学习党的方针和政策,提高自身政治素养与其理论水平;2、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生;3、努力建设好“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在教育部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建设中作出应有的贡献,同时尽力做好科学研究工作;5、认真做好管理工作,热情为教师和学生服务。

人物名片

蔡炳新,男,1956年1月出生,中共党员,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教育事业30年。他担任化学实验中心主任10余年,是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负责人。一直担任本科生、研究生化学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科研与教改课题12项、省部级6项,发表科研与教改论文77篇,主编出版教改教材4部;先后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获湖南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教书育人奖”达9次;获得湖南大学“师德先进个人”、第三届“师德标兵”和2009年度“我心目中最敬爱的老师”等荣誉称号。

今年上半年,学校“创先争优”活动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7月5日,化学化工学院实验中心党支部书记曾鸽鸣接到了一份特别的党员公开承诺书,她不仅觉得有点意外,而且心里沉甸甸的。

这份党员承诺书的作者叫蔡炳新。承诺书是他在病床上忍着疼痛一笔一划完成的。

2007年5月,蔡炳新教授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在做完心脏支架植入手术不到两个月时间,他又被查出患有肺癌,今年初被确诊为肺癌晚期。在与两种随时都可以夺去生命的病魔进行殊死搏斗的1000多个日日夜夜里,蔡炳新教授与时间拼命赛跑,继续忘我地工作,而工作量和工作标准丝毫没有因为病体而降低。

师生们告诉记者,蔡老师几乎是用他的一生在饯行着这一庄严的承诺。

“恪守教师职业道德,努力建设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和国家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生。”

——摘自蔡炳新的《党员公开承诺书》

1994年,时年38岁的蔡炳新教授从怀化师专调入我校。在调入我校之前,蔡炳新主攻多相催化方面的研究,小有成就,并获得过“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两年后,他当选为“湖南大学首批跨世纪学术骨干”。

同年底,教育部在全国设立首批工科基础课程教学基地,我校决定组建化学实验中心。也许是相中了蔡炳新曾当过怀化师专的化学系领导的经历,也许是看中了他不俗的教学水平和做事的踏实肯干,学院领导找蔡炳新谈话,希望他担任实验中心主任,牵头组建工作。

对于科研底子不错、并热衷科学研究的蔡老师来说,这是一个艰难的选择。一旦接下实验中心的重任,就意味着要放弃大量的科研时间,精力要更多地转向教学研究,甚至要敢于吃下“本科教改”的这只“螃蟹”。最终,蔡炳新服从了组织的决定,一头扎进实验室的建设中。

化学化工学院副院长旷亚非说:“我和蔡教授在工作上的配合很多。他为人特别实在,从不讲求待遇,一门心思搞工作。”

图书馆后面的老化工楼411房就是当时蔡老师的工作间。师从蔡炳新教授多年、现为化学化工学院讲师的詹拥共说:“那时是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时期,我记得411的门总是开着的。蔡老师除了进行正常的教学和科研之外,还需要承担大量的工科基地前期筹备和日常运行工作。他每天很早就到办公室,晚上11点多才离开。周六周日都可以看到他在电脑前忙碌的身影。”

正是凭着这份责任与忠诚,这种执着与坚持,蔡教授带领他的团队为学校带来了一次又一次“惊喜”:

2000年和2004年,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分别如期通过了中期和验收评估,化学实验中心在成为湖南省高校首批示范实验室后,于2006年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成为当时全国16个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在此基础上,2008年,化学化工学院又获准建设“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为全国17个化学理科基地之一,湖南省内唯一的一个基地。

“人生即使有一千个理由让人哭泣,也要拿出一万个理由去笑对。我不会退缩,更不会放弃。不工作,就等于提早要了我的命!”

——摘自蔡炳新的教案

基地建设和中心建设的十几年里,蔡炳新教授在其中所承受的工作强度和压力都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蔡教授几乎每天都是超负荷地工作。

从基地的教改立项、实验环节的改革到教材的编著,事无巨细,他都要过问。同时,他还承担着本科、硕士的教学任务,还要指导研究生。因为总是熬夜,为了解压和提神,蔡教授从这时候开始逐渐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2007年初,50岁刚出头的蔡炳新教授时常有胸闷气短的感觉,有时几百米的路程也让他感觉到力不从心,这种情况当时并没有引起蔡老师的重视,他认为是因为前段时间工作太辛苦,精神太紧张的原因,“熬几天”就好了。

后来,他的心脏在每天早晨9点左右、晚上10点左右会阵发心绞痛,有时痛得在沙发上直打滚。到医院检查的结果让他和家人、朋友都大吃一惊:心脏中两根主动脉血管是、一根被堵塞了98%,另一根被堵塞了95%。

“蔡教授,你应该马上停下手上的工作,给我们一次机会为你进行治疗。你目前的病情非常严重,心脏随时都有可能因供血不足而停止跳动,尤其是晚上,那就更危险了。”但主治医生这一番话并没有“吓倒”蔡教授。因为此时他正在准备申报省级《基础化学实验》精品课程的材料,考虑到申报任务重,时间紧,他请求医生推迟了手术时间。一周后,病情进一步恶化,在单位领导和家人的极力劝说下,蔡教授才住院做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10天治疗没有结束,蔡炳新教授又投入到了紧张的省级精品课申报工作。

心脏手术后的蔡教授曾非常高兴地对他的同事说:“我有种重生的感觉!”此时的他精神状态很好。但令人痛心的是,在心脏手术不到两个月后,蔡教授又被查出身患肺癌。面对病魔的双重“袭击”,乐观的蔡教授在积极配合医生治疗的同时,心里时刻想着的依然还是手头的工作。

“蔡教授住院期间,我们去看望他,他的话题总是很快就转移到工作上。”化学化工学院党委书记陈孔国说,不了解内情的,从蔡教授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对工作的执着和热情中,根本就看不出他是一个癌症病人。

2008年初到2009年末是蔡教授癌症术后化疗和病情稳定康复期。虽说医生一再强调要求静养,他仍然坚持工作,指导学生SIT项目,本科生毕业论文,两年考核中没有落下一堂课;申报并获准了一门国家级精品课程;主持了全省的化学实验竞赛和全省实验教学研讨会。学院的同事们依然会看到蔡老师像往常一样忙碌于办公室、实验室和教室之间,稍有不同的是蔡老师的头上多了一顶鸭嘴帽。

“蔡炳新教授总是担心他所负责的本科生课程是否调整过来,打电话询问教学办的老师。”化学化工学院办公室主任崔坤在告诉记者。

“当第三次化疗结束大概一周时间,我们在蔡老师熟悉的办公桌前又看到了他忙这忙那。”化学化工学院教师詹拥共说。

“我热爱湖南大学、热爱我的学生。我这一生做不成伟人,但可做得崇高;我这一生干不成伟业,但可做得敬业。”

——摘自蔡炳新的语录

“爸爸经常加班,我总是见他刚刚进家门又一个电话就跑去了实验室。我问他为什么他能有这样的力气,不觉得累,不想休息一下?爸爸告诉我:当你觉得那是你的使命与责任,你就会有了力量!”蔡炳新教授的儿子蔡士琦说。

30年的教学生涯,蔡教授甘之如饴,无怨无悔,因为他始终念念不忘的是一名普通教师坚守三尺讲台教书育人的使命与承诺。“像父亲一样,无私地去关爱学生,宽容学生,尊重学生。以父爱的心态面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以父爱的心态去滋润学生之心田。我坚信:只要教师对学生有着一颗仁爱之心,高等教育必将会带来‘成才’与‘成人’的双赢结果。”

陈丽娟是蔡炳新教授指导的第一个硕士研究生。当时蔡教授正在负责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基地的建设,事情纷繁芜杂,但他还是经常从办公室到实验室来,了解学生实验的进展情况。她回忆说,有一次实验碰到了困难,色谱老是调试不好,出峰异常,蔡教授仔细检查了一下,发现是载气流量的问题,并让她多找相关方面的书,弄清色谱工作原理。

“科学工作者应该认真地对待每一次实验,留好第一手资料,实验要经得起重复,对出现的异常的结果不要匆忙地放过,也不要急着去否定,应该仔细验证。”这些话让小陈记忆犹新,在后来考取博士,从事高校科研工作中都始终受用。

蔡老师经常对他的学生说,“我对你们的要求就是没有要求。科研需要的是一种创新,如果要求太多,条条框框对你的思维是很大的限制。让你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精神,我来当好你们的后勤部长。”

在学生们看来,蔡教授的“没有要求”就是“最高要求,”他对工作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对事业所倾注的深情无时无刻都在诠释着他的这种要求。“在蔡老师患重病期间,去住院时他还对我说,‘小詹,你去给我准备几篇最近的文献,我正好可以在病床上看一看。’当时正好有篇论文要发表,我把文章带到他身边,他就在病床上和我一字一句地推敲。”蔡老师的学生詹拥共说。

詹拥共还清楚地记得2005年他第一次走上讲台前的情形:“为了帮助我过好讲课关,蔡老师要求我与他面对面反复试讲,除了主讲课程的内容,包括说话的语气轻重、语速急缓、上课神态等细节都给我一一的指导,使我受益良多。”

化学化工学院院长郭灿城告诉记者,重病缠身的蔡教授不顾医生、家人和师生们的劝告,一直坚持在教学的一线,承担着《物理化学》、《化学动力学与催化》两门本、硕士生课程的教学,没有落下学生一堂课,没有错改漏改学生一道题。只要他坐在办公桌前或走上讲台,他的病似乎就好了。

2009年期末考试期间,蔡老师的肺癌复发了。学校考试部门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安排他主监考《物理化学》本科课程,考试前一晚受病情的折磨蔡老师直到凌晨两点多还不能入睡。但第二天一早,他又准时出现在考场监考,对因心疼他主动要求替他监考的同事说,他要亲自监考是因为他担心学生有现场提问。

师爱如山。当得知蔡老师患病的消息,早已毕业的学生们,从东北、北京、安徽、广东等地纷纷赶来看望他,“蔡老师在我们的心中,不仅是我们的良师,更是我们的益友,在他多年的教导下,我们还感觉到了他那慈父般的关爱。”

今年9月的一天,在湘雅医院化疗科34病室,蔡炳新教授正接受第9次化疗。看着一直不离不弃守护在他身旁的妻子汪志群老师。我们都不忍心去打扰他们。而蔡炳新教授却目光坚定地笑对我们说,“我热爱教育事业,热爱湖南大学、热爱我的学生。因为我有着这样的信念:我这一生做不成伟人,但可做得崇高;我这一生干不成伟业,但可做得敬业。”

梅珍 晶丽

时务轩

有一种信念叫“忠诚”

——一评病榻上的“承诺”

本报评论员

一位做了心脏支架植入手术的老师,仍坚守在本科教学一线;一位被确诊为肺癌晚期的党员,仍在病榻上对党、对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对他所热爱的学生作出庄严承诺。是什么力量让蔡炳新老师如此执着?因为在他的心里有一种信念,叫做“忠诚”。

“恪守教师职业道德,为党的教育事业贡献一生。”这是创先争优活动中,刚做完化疗的蔡炳新老师在交给党支部的承诺书中一句平平常常的话,而普普通通的他,正是用自己踏踏实实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忠诚不应谈条件,不应讲回报;忠诚是一种义务,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操守。”

有一种信念叫忠诚,这就是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一生。教育是文明传承的主渠道,是理想、价值与社会精神构建的主要驱动力,一个民族、一个社会,道德继承、文化袭承、历史传承主要靠教育来实现。这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而言,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只有对党忠诚,坚定理想,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忠诚于人民教师的光荣职责,我们才能不辱使命,不负众望。蔡炳新老师30多年教书育人,可以舍小家为大家,舍小我为大我,在国家工科化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开辟了新天地,正是源于对党的教育事业的忠诚。

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是党的召唤,也是社会对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的职业期许。“忠诚”源于真情,源于真信,源于真心。蔡炳新老师说,选择了教师的职业,就应对教育事业忠贞不渝,痴心不改,无私奉献,忧教育之忧,乐教育之乐。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源于对党的宗旨的深刻了解,源于对教书育人使命的真正认同。忠诚不是附庸风雅的口号,不是抽象的道德,甚至也不只是一般的道德表现,而是一种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坚贞不渝、甚至奉献一切的信念和追求。

蔡炳新老师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因为只有一个从内心深处真正把教育当作造福社会的事业,当作创造社会价值的平台,当作追求人生幸福、实现人生价值的生存方式的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才能自觉履行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的义务,才能有正真对事业的执着、对学生深沉的爱。人民教师虽然头上的光荣光环不少,但利不多也并不丰厚,这就要求我们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苦,不为权所屈,不为利所动,不为名所惑,只求事业上的奉献,不去计较付出后的回报。只有做到了忠诚,我们才会有事业上的敬业精神,静下心来去教书育人,做优秀的人类灵魂工程师。